数字化河南“养”成记②丨赋能千行百业 看他们如何点“数”成金
中国经济放缓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完全)是有意而为之,这表明中国政府正在精心地推动再平衡,向增速更慢的服务业和消费倾斜。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去寻找证据。但是不着急,我们继续向后看,相信会有更多收获。
关键还是要有抓手,抓手在哪里呢?就在15年政府重点工作的第二点和第三点上。的确,光看着2700亿,规模是有限。同时,我们还要做环保领域的投资,也是一个大的工程包,还有清洁能源、中西部的铁路,现在中西部铁路的需求量很大。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关键内容抓出来做比对。如果能够出现在2015年总体工作要求的那段话里,就更完美了。
既然你对经济下行的担忧上了一个台阶,正常来说,2015年工作部署的时候,就会有所体现。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 偷偷摸摸的,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句话跑到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前面前面。美国的再工业化,包括调整、提升传统制造业结构及竞争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两条主线。
三是通过机器人、无人搬运机、无人工厂、细胞生产方式等突破成本瓶颈:佳能公司从细胞生产方式到机械细胞方式,再到世界首个数码照相机无人工厂,大幅度提高了成本竞争力。近年日本制造业出现了3个新现象。这里我们先审视一下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浪潮,重点看一看德国、美国和日本。通过这些计划促进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
1825年经济危机带来了蒸汽动力火车。综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及近年来发达国家政府部门和大型财团的战略动向,材料创新、能源利用、智能经济以及效率革命将共同构成未来经济基础的革命性突破方向。
社会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之前,往往会出现较长时期的经济停滞甚至衰退,习惯上称为发展陷阱,而突破发展陷阱有待于经济革命。美国再工业化与制造业回归是奥巴马上台以来大力推动并已初见成效的一项经济战略,跨国公司海外制造业已出现回归美国的初步迹象。为保障核心竞争力,2012年底,德国产业经济联盟向德国联邦政府提交《确保德国未来的工业基地地位——未来计划工业4.0实施建议》。发展高端制造产业,一方面要瞄准全球生产体系的高端,大力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经济体表现也不尽如人意。由于推动经济革命的关键因素是科技,我们习惯于把人类历史上的巨大变化称为科技革命,也称为工业革命,但其实质和结果都是经济革命。德国向来以高质量制造和贸易强国著称。1857年经济危机孕育了能量守恒定律和细胞学等,随后带来电力的发明以及现代生物医药产业。
中期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促进经济再平衡;长期目标是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之机,谋划战略主导权,重塑国家竞争优势。过去企业出售的商品主要是产品,消费者使用后才会产生价值,比如纺织品、食品、家具、车辆等,现在企业向客户提供的则是价值,以及各种系统和基于系统的服务。
观察近250年来人类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周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上行期的长度取决于经济基础中最重要的技术进步所释放的推动力能够维持多久,技术进步越具有革命的性质,推动的经济上行就越长。从世界银行统计的数据来看,2013年全球GDP增长率为2.25%,这一数字本世纪以来仅高于2001、2002、2008、2009这4个年份,而这4年均是近两次经济或金融危机形成的谷底。
三 虽然对于现在处于第几次产业革命,以及德国工业4.0算不算工业革命,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各个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包括欧元区、日本、俄罗斯、印度在内的经济体增速都将出现减缓,OPEC的贸易活动有所减少,长期增长放缓将对需求造成严重不利影响。首先,政府加大了开发企业3D打印机等尖端技术的财政投入。在全球经济运行格局出现明显分化的同时,最近区域性冲突不断爆发。一 2014年世界经济发展继续分化,除美国外主要经济体多显疲态。未来经济革命性突破会发生在哪些领域?我们可以从以往科技革命的共性特征和演变趋势上找到一些线索: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建立在上一次基础之上,而新的科技突破也必然延续这样的趋势,建立在既有成果上,解决当前束缚人类生产生活进一步提升的突出问题。
德国认为近十年来企业核心竞争力发生进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从产品质量控制,转移到了客户价值创造,这种变化对企业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所需的各项要素成本降低,新科技应用于工业生产所需的资源,包括金属、能源、各种物资等,也都不断降低价格。
这一切都表明,全球经济原有运行模式难以为继,主要经济体之间始终未能形成历史上的趋势一致性增长局面,相反的是各国此起彼伏地一波又一波出现问题。其次,快速更新制造技术,提高产品制造竞争力。
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低潮则催生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大发展。确实,与以往危机不同,本轮金融危机发生至今已历7年,从最初的次贷危机到国际金融危机,这种多米诺模式,引起全球经济前所未有的分化,而且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仍难言摆脱危机影响。
机器的应用引发了对电力能源的需求,而信息技术革命的基础又是电力革命。要推进工业固定资产全面更新,尤其是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更新、普通加工工业设备升级,抓住这期间创造出的巨大投资机会。虽然其2014年GDP只有我国一半,但是日本安培政府高度重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大规模编制技术战略图。每次科技革命都伴随生产力及生活方式的跨越性变化。
俄罗斯受到油价下滑和欧美制裁影响步入寒冬,全年卢布汇率下跌超过50%,通胀直逼10%,经济增长约1%。 进入专题: 经济危机 科技革命 再工业化 制造业回归 。
为了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我国需要加快工业设备更新升级,发展精细工业化,打造世界工厂2.0版。巴西、南非、印度尼西亚等新兴经济体也不同程度减速,甚至衰退。
关于经济革命,目前虽然缺乏权威性的定义和共识,但应该是指由于经济基础的根本性变化,带来经济增长质的飞跃和经济规模持续扩张。另一方面,要立足制造业现有基础,着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汽车、纺织等传统制造业由加工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原因在于人类生产活动越来越复杂,各领域之间必须高度交叉融合、相互支撑。此外,科技革命越来越表现出技术群的特点。德国正在坚定推进工业4.0,当前德国经济仍然保持增长与此不无关系。同样,经济下行衰退期的长度也取决于新的具有革命性的技术进步酝酿时间的长短。
当前正处于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后期,很有可能孕育突破性的科学技术成果,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国应积极地为此创造条件。为客户创造价值意味着企业需要能够生产更复杂更先进的产品和系统。
工业4.0是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和生产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信息物理系统技术建设与服务联网,在产品、设备、人和组织之间实现无缝集成及合作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制造业这一立国之本的战略地位,抓紧制定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力争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时,建成世界一流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同时,构建促进制造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促进制造业健康发展的金融政策,完善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财税政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融入全球再分工体系,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