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正式迈进医保“刷脸”支付时代
2011年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山东环境竞争力居全国之首。
由利息经济向金融经济转型。西咸新区的产业选择应该是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
这个规划应该把环境保护及其组织建设纳入经济发展中,把经济发展纳入环境保护中,并从组织机构上保证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的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发展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不考核地区的生产总值、工业等指标。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加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总量小而增长速度快。首先,二者是对立关系。在纵向上,考虑人-资-环一体化,从各个环节进行保护。
您认为,这些差别表现在哪里?在区域发展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别?白永秀:农村和城市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和农村人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不同。这两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受到环境问题的制约?未来的发展规划应该把握什么样的方向目标?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白永秀:这两个区域发展受到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比如,按原来的PM10监测标准,数值在100微克/立方米以下就可以达到良,也就是说,如果这一天PM10的数值是90微克/立方米,当天的空气质量就是良,但PM10达到70微克/立方米的时候,只要相对湿度比较高,就可能导致灰霾。
而北方,由于季节的差异,6月下旬和10月、11月属于污染比较严重的时间段。但是早晨从6点开始,空气中的颗粒物就开始增加,直到上午10点左右才会稍有降低。但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杨新教授告诉记者,根据复旦大学课题组在各监测点监测的PM2.5浓度报告,发现上海的年平均数值约在40-50个微克/立方米。在上海,喜欢晚上出去散步的人们可以放心了监测数据显示,晚上9点以后是全天空气质量最好的时间段。
而下午两三点也是空气质量比较糟糕的时间段,因为这一时间段处于光化学污染比较严重的时间段。本月底,上海即将发布PM2.5的浓度值,复旦大学环科系大气污染治理研究团队昨天向记者解密了PM2.5的监测过程。
杨教授解释说,在目前中国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里,使用的各项标准数值都比较高。因此,PM2.5和PM10的浓度与灰霾不能直接划等号,而对此公众认知上普遍存在误区从业人员平均辐照剂量远低于国家限值。核事故应急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核电集团公司在核事故应急工作中的职责需要进一步细化。
进一步加强核安全经验和能力的共享。中国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尚不完善,监测能力需大力提升。法规标准的制(修)订缺少科技支撑,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差距仍然较大,制约了我国核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规划》强调,日本福岛核事故的经验教训十分深刻,要进一步提高对核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基本规律的认识,提升核安全文化素养和水平。
核安全监管能力与核能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相适应。放射源和射线装置量大面广,安全管理任务重。
铀矿冶开发过程中环境问题依然存在。中国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各类核设施和核活动的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
核安全监管缺乏独立的分析评价、校核计算和实验验证手段,现场监督执法装备不足。全国辐射环境质量良好,辐射水平保持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地方政府应急指挥、响应、监测和技术支持能力仍需提升。中国核电多种堆型、多种技术、多类标准并存的局面给安全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运行和在建核电厂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核燃料生产、加工、贮存和后处理设施保持安全运行,未发生过影响环境或公众健康的核临界事故和运输安全事故。一是核安全保障体系渐趋完善。
进一步增强营运单位自身的管理、技术能力及资源支撑能力。二是核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废旧放射源得到及时回收,一批老旧辐照装置完成退役。2座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已投入运行,1座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开始建设。
核安全公众宣传和教育力量薄弱,核安全国际合作、信息公开工作有待加强,公众参与机制需要完善。初步形成了以营运单位、集团公司、行业主管部门和核安全监管部门为主的核安全管理体系,以及由国家、省、营运单位构成的核电厂核事故应急三级管理体系。
核事故应急预案可实施性仍需提高。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放射性污染防治力度,早期核设施退役和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治理稳步推进。国家废放射源集中贮存库及各省(区、市)放射性废物暂存库基本建成。一批中、低放废物处理设施已建成。
二是科技研发需要加强。《规划》指出,中国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
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和科研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在汶川地震等重特大灾害应急抢险中,我国政府决策果断、行动高效,有效化解了次生自然灾害带来的核安全风险,核安全保障体系发挥了重大作用。
完成一批铀矿地质勘探、矿冶设施的退役及环境整治项目,尾矿库垮坝事故风险降低,污染得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截至2011年12月,中国大陆地区运行的15台核电机组安全业绩良好,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表2级及以上事件和事故,气态和液态流出物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
三是放射性污染防治稳步推进。一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工作有序推进。部分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抵御外部事件能力较弱。
三是应急体系需要完善。多个微堆及放化实验室的退役已经完成。
核电集团公司内部及各核电集团公司之间缺乏有效的应急支援机制,应急资源储备和调配能力不足。进一步完善事故应急响应机制,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放射源实施全过程管控,辐照装置防卡源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安全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由上世纪90 年代的每万枚6.2起下降至十一五期间的每万枚2.5起。在建的26台核电机组质量保证体系运转有效,工程建造技术水平与国际保持同步。